搜索
查看 2566 回复 0

公共文化空间与城市居民休闲

[复制链接]

5922

主题

1543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0021
发表于 2023-4-25 08:12:15|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北京
城市是以人为主体,以环境和空间利用为基础,以聚集经济效益为特征的空间地域系统。城市空间大体上由城市公共空间和城市私人空间两部分组成,其中又可将城市公共空间细分为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城市公共娱乐空间、城市公共商业空间等类型。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既囊括了室外的公共文化空间也包括室内的公共文化空间,主要包括文化广场、历史建筑、人文景观、高校校园、公园、自然景观、美术馆、图书馆、科技馆、影剧院、博物馆、体育馆、艺术中心和市民活动中心等要素在内的景观地域单元实体(表1)。而城市居民休闲是指城市居民以特有的休闲观念、休闲行为在可拓展的休闲空间下产生的现代文明生活方式,具体体现在城市居民的活动和行为方式之中。城市公共文化空间与城市居民休闲活动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人与地之间的相互关系,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我国城市公共文化空间与城市居民休闲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发展演化趋势,以期为优化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布局、丰富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种类、改善城市居民休闲感知体验、充实城市居民休闲生活方式及为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借鉴。

一、城镇化进程加速及城市居民休闲需求的快速增长

(一)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城镇化迅猛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资料显示,2011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为134735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为69079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首次超过50%,达到51.3%。2015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137462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77116万人,城镇化率为56.10%。5年时间里,平均每年增长1个百分点还要多。

(二)城市居民休闲需求快速增长

与快速城镇化相伴随的则是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以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快速增长。2011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4999元。此后,以平均每年9.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2015年,达到49351元,按照当年汇率换算,接近8000美元。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年也以超过7%的速度增长,2015年,达到31195元。

按照国际经验,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达到3000~5000美元阶段后,在居民生活方式、城市功能和产业结构等方面将形成休闲化的特点。2011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5000美元;2015年,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国内旅游突破40亿人次,出境旅游达到1.2亿人次,国民人均出游2.98次。这表明:第一,旅游与休闲成为常态化。居民从事旅游、休闲、娱乐活动已经成为与工作、睡觉和从事家务等同等重要的生活状态;第二,休闲消费迅速增加。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食品消费在人的全部消费中的比重下降,而对以旅游、休闲为主的精神产品为主导的非物质的消费支出迅速攀升;第三,城市功能休闲化。城市的重要功能包括居住、工作、休闲以及生产、交通、防灾、避险等,而随着休闲时代的到来,城市公共服务功能凸显休闲内涵,休闲、娱乐因素越来越多、越来越广地渗透到诸如购物、餐饮及其他各种日常活动中去,以人为本,不断提升城市休闲功能,满足城市居民多样化的休闲需求成为城市管理者的重要职能。

任何休闲活动都必须在一定的空间进行,因此,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是城市居民休闲活动的重要场所,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数量、选址、可达性以及布局形式的合理与否均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城市居民休闲体验。而目前,在我国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数量、质量和管理服务等各方面,还存在不少突出的问题。

二、公共文化空间与城市居民休闲的现状

(一)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较为滞后且区域分布不均

2015年12月8日,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和上海华夏社会发展研究院联合编写的《全球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正式发布。该报告通过选取19项能够综合反映公共文化空间发展方面的指标,对上海、北京、香港、伦敦、纽约、巴黎和东京等13个全球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进行对比研究,发现我国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虽然整体上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在13个全球城市中依旧处于中下水平。尤其在城市博物馆拥有量方面,洛杉矶为221个,伦敦为173个,柏林为158个,纽约、巴黎、阿姆斯特丹等城市也都超过130个,而上海为90个,北京为41个,香港为32个。这表明我国城市在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方面滞后于国外城市的发展水平。

另据2015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汇总出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除外)31个省(区、市)的博物馆与公共图书馆的建设状况(图1、图2)显示,中国大陆各省区拥有的博物馆平均数量为117.87个,其中处于平均水平以下的省区有19个,仅有12个省区的博物馆数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表明中国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在地区间的发展布局并不均衡。此外,西藏拥有博物馆数量最少,仅为4个;而江苏拥有的博物馆数量最多,达到了301个,两者相差297个,说明中国各省区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省际差异极为显著。从公共图书馆的空间分布来看,中国大陆31个省区公共图书馆的平均拥有量为100.52个,其中低于平均水平的省区有12个,高于平均水平的省区有19个。公共图书馆拥有量最少的省区是海南,其拥有的公共图书馆数量仅为21个;拥有公共图书馆数量最多的省区是四川,其拥有的公共图书馆数量达到198个,两者之间的差距则达到177个之多,这同样说明了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分布不均衡的现象极为突出。对于不同类型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其空间分布格局特征也不尽相同,但在整体上均已初步显现出自中国大陆中心向外围递减的空间布局态势。

(二)城市公共文化空间遭受挤压且同质化发展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各地城市建设蓬勃发展,城市规划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得以强化。但与迅猛的社会变革相比,现行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城市规划的宏观性、系统性和可实施性不强,相当数量的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对营造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关注度不够,屡屡导致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缺失及对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无序挤占等现象。其次,城市规划中一方面土地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各地盲目扩大建成区面积,致使“鬼城”现象频现;另一方面城市建设为追求效益,大量的土地资源被转化为商业用地,致使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服务功能的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严重滞后,从而加大了对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挤压程度。再次,城市规划中对旧城改建缺乏严谨审慎的科学态度,在旧城改造过程中,一味地大拆大建,对城区古建筑和传统民居等文化空间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取而代之的公共文化空间则普遍缺乏新意,导致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同质化现象严重,造就了“千城一面”的状况。此外,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在建设过程中对控制目标和建设规模缺乏科学论证,许多城市出现了目标和规模盲目偏大的问题,在城市中央纷纷兴建巨型广场、标志性建筑、大型公共文化场馆等,导致城市公共文化空间规划的实用性能不强。最后,城市规划法规执行体系和技术规范尚不健全,对挤占公共文化空间行为的惩治力度不够,给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埋下了隐患。

(三)公共文化空间供给与城市居民休闲需求错配现象严重

公共文化空间与城市居民休闲需求的错位主要表现在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时间维度上,部分城市的公共文化空间如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及市内部分景点的开放时段大多从早上八、九点钟开始,至下午五、六点钟结束,无论是工作日还是休息日大都如此,并未发生大的改变。然而,在工作日期间,我国大多城市居民的工作时段主要集中在早上九点钟到下午五点钟之间,这就造成了公共文化空间与城市居民休闲需求在时间上的错位。其直接结果是:一方面,在工作日期间,工作时段内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无人问津,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利用效率低下,造成了公共文化资源闲置现象的出现。另一方面,休息日期间,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并未随着城市居民休闲意愿的增强而适当有所延长。相反,有些公共文化空间还选择在此时段闭馆或闭园等,造成城市公共文化空间供给与城市居民休闲需求的错配问题益加突出。此外,随着国家假期政策的调整,尤其是五一小长假的缩短,城市居民的休闲需求迅速转移到十一长假上,异地游客与本地居民休闲的重叠使大多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在此期间超负荷运转的情况频频出现。空间维度上,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大多集中分布在城市中心区、政府办公区以及商业中心区等,与城市居民生活联系紧密的居住区周边公共文化空间配套设施则相对较少,居民距离城市公共文化空间距离过远,不易到达。因而,造成了城市公共文化空间供给与居民休闲需求在空间维度上的错配现象严重。

(四)城市居民休闲的地区间差异显著且休闲感知体验满意度不高

城镇居民人均教育娱乐文化消费支出与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两个指标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城市居民的休闲活动状况。根据2015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城镇居民人均教育娱乐文化消费支出数据绘制各省区的空间分布图发现,中国城镇居民人均教育娱乐文化消费支出排在前三位的省区分别是浙江、上海和广东,其人均教育娱乐文化消费支出值分别为4493.90、3801.50和3625.40元;排在后三位的省区为甘肃、江西和河北,人均教育娱乐文化消费支出值分别为1628.70、1627.70和1591.90元。城镇居民人均教育娱乐文化消费支出的平均值为2383.70元,最高与最低值相差2902.9元,表明我国城市居民休闲活动在地区间的差异极其显著。

从我国城市居民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的空间分布状况来看,内蒙古、宁夏、四川、重庆、广东、北京和山东等7个省区的城市居民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处于14.46-18.80km2之间,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属高水平省区;甘肃、陕西、河北、安徽、江苏、浙江、湖南、福建、贵州和海南等10个省区的城市居民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介于12.11-14.45 km2之间,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属较高水平区;黑龙江、吉林、辽宁、山西、新疆、西藏、青海和湖北等8个省区的城市居民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位于9.94-12.10 km2之间,城市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属于中等水平区;其余6个省区的城市居民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均位于7.33-9.93 km2之间,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拥有量相对较低。从空间分布来看,各省区城市居民人均公共绿地面积高低水平区杂居分布的态势明显,同样也从侧面说明了我国城市居民休闲活动在地区间的差异十分显著。

公共文化空间不足、公共文化资源分布的不合理以及城市休闲空间高度雷同现象,致使城市居民休闲活动缺乏选择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居民休闲活动的体验感知水平。众所周知,广场舞现象在全国风靡一时,但是由广场舞所引发的矛盾与冲突并不鲜见。据人民网2015年报道,新疆乌鲁木齐某小区居民因无法忍受广场舞产生的噪声,该小区居民通过使用泼机油、撒玻璃、垃圾等手段破坏公共设施借以阻挠广场舞;2016年,在广西阳朔镇一男子因无法忍受广场舞噪音竟然开枪射伤了跳舞的大妈。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忽视了居民对广场舞这一休闲方式的需求,未能建立可供居民进行广场舞休闲活动的公共文化空间,引发了广场舞爱好者对其它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无序挤占,甚至引发城市安全问题;另一方面,则从侧面说明了由于居民公共休闲空间的缺失从而导致城市居民休闲活动体验的满意度受到了影响。再如,在城市公共文化空间中举办的商业演出活动,往往会产生极大的噪声,并伴有大量的宣传推销人员,在城市公共文化空间进行休闲活动的居民往往成为这类活动所宣传和推销的对象。持续地高分贝噪声、宣传与推销不仅不能使城市居民达到愉悦身心,陶冶情操的休闲目的,反而使他们疲惫不堪,穷于应付。除此之外,城市公共文化空间中的摆摊设点现象屡禁不绝,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商业化发展态势日趋明显。这种现象,不仅影响城市居民的休闲体验,更有甚者,还会影响到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

三、城市公共文化空间与城市居民休闲的发展趋势

(一)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快速建设将为城市居民休闲提供更多机会

2016年末,我国的城镇化率达到了57.35%。预计到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超过60%;2030年接近70%,2050年,将超过80%。与此同时,随着城市管理部门对公共文化休闲空间重要性的认识,对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资金投入也逐步增加,许多社会资本也通过不同渠道进入城市公共文化建设过程中。这些都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城市居民休闲环境、培育多元化的休闲产业体系、优化国民休闲产业发展格局、完善城乡休闲公共设施,能够促进国民休闲的快速发展。不过,中国旅游研究院相关研究表明,2015年,虽然我国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与居民休闲活动均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城市居民的休闲时间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有71.4%的城镇居民认为,“工作时间过长、工作过程过累”是制约城镇居民休闲活动的重要因素。这就是说,随着国家对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投入力度的加大,城市公共文化空间与城市居民休闲在空间维度上的矛盾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缓解,城市公共文化空间与城市居民休闲在时间维度上的矛盾则逐渐上升为城市公共文化空间与城市居民休闲两者之间的主要矛盾。

(二)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规划将趋于合理化

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往往由市级尺度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区级尺度的公共文化空间、街道尺度的公共文化空间、社区尺度的公共文化空间和小区尺度的公共文化空间构成。不同等级尺度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服务功能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各类城市公共文化空间辐射范围的大小和服务对象数量的多寡。值得注意的是,现阶段,大尺度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比如中心广场)的建设往往受到的重视程度较高,而与居民休闲活动密切的小尺度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比如社区公园)的建设往往关注度不够,因此造成不同尺度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与城市居民的实际休闲需求之间产生了明显的矛盾。我们注意到,随着各级城市管理部门对城市文化空间尺度的认识逐渐深入,已经开始关注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尺度的差异特点,挖掘城市历史、建筑、文化资源,并致力于缩小城市公共文化空间与城市居民休闲活动之间的剥离程度。

(三)多层级、多形式、多特色、多要素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体系正在形成

首先,多层级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体系正在形成。对于我国大多城市而言,目前已基本建成了以政府投入为主、公众广泛参与且涵盖市级、区级、街道级、社区级和居住区级五个层次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体系。其次,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提供的休闲方式日益多元化。虽然我国许多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在布局上存在着诸多问题,但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提供的休闲功能既包括锻炼功能、也包括娱乐功能,还包括学习功能等等,城市公共文化空间体系所提供的休闲形式与休闲功能基本覆盖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再次,不同城市的公共文化空间带有明显不同的地域特色,例如广州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带有明显的岭南文化色彩,邯郸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则带有显著的燕赵文化色彩,淄博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则带有齐鲁文化色彩等。此外,省域范围内不同城市的公共文化空间也不尽相同,例如陕西西安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带有鲜明的隋唐文化气息,河南开封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带有鲜明的北宋文化气息,湖北荆州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则带有鲜明的荆楚文化气息。最后,现有城市的公共文化空间体系既包括公园、绿地、景点、广场等要素,也包括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老年活动中心及体育馆等要素,覆盖相对较为全面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体系初见雏形。

(四)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管理与服务水平将逐步得到提升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理念的不断更新,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开始更加注重彰显地域文化特色,突出自身的功能定位,以便更好地适应城市居民对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多元化休闲需要,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也开始逐步恢复了往昔的生机与活力。同时,随着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国内许多城市也纷纷加强了城市公共文化空间软件建设。一些城市通过设置公益广告牌、加强人员巡查、招募志愿者等手段,加大对在公共文化空间乱贴小广告、乞讨、商演、摆摊设点等行为的处罚力度,净化了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休闲环境,极大的改善了城市居民休闲活动的感知体验。此外,还有部分城市从政策层面入手,制定了城市公共空间管理细则,通过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执法行为、建立执法约束机制、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加强队伍作风建设、提高文明执法水平、加强教育培训等措施有效保障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为城市居民提供的休闲功能,切实保障城市公共文化空间达到娱乐身心、陶冶情操的目的。

小 结

城市公共文化空间作为现代城市居民进行休闲活动的重要场所,在满足城市居民心理需求、健康需求、学习需求及社交需求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分析我国城市公共文化空间与城市居民休闲的发展现状,发现我国城市公共文化空间与城市居民休闲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依旧突出。不过,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政府对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的加大、社会资本的介入以及城市居民对公共文化空间休闲意愿的增强,我国城市公共文化空间与城市居民休闲活动之间的矛盾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缓解。未来,如何协调好政策、资源、资金、设施和活动等方面的关系,合理解决跨部门的公共文化空间供给问题,构建中国特色城市公共休闲文化服务体系,满足城镇居民持续增长的公共文化休闲服务需求,仍然是城市管理者面临的长远课题。

原文刊登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组织编撰的《2016-2017年中国休闲发展报告》(《休闲绿皮书》),2017年7月,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有删减。

作者:程遂营,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河南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荣培君,河南大学环境规划学院博士研究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淄博美食网免责声明
1.版权归淄博美食网或原作者所有;
2.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3.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我们依法保留追究权等。客服微信/QQ:50265055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帖

懒得打字嘛,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右侧内容,后台自定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