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2465 回复 0

“她创”时代,来了

[复制链接]

5921

主题

1543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0018
发表于 2023-4-25 20:12:56|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
“她创”时代,来了

□本报记者 蒋璇

3月9日,桂林市临桂区聚慧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妇女联合会正式揭牌成立。据悉,这是广西首个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妇联。

在桂林这片创新创业的沃土之上,从来不缺女性创业者的身影,“敢闯、敢拼、敢追梦”,成为她们身上共同的标签。随着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进程的加快,女性也有了更广阔的展示自我的舞台,她们迎来了最好的创业时代。

日前,记者采访了几位不同年代不同行业的女性创业者,听她们讲述自己的创业故事。

“60后”:

创业敢为人先 创新勇立潮头

创业人物:朱芳琼

创业领域/行业:公关会展

创业时间:1993年


朱芳琼 (受访者供图)

30多年前,一部名为《公关小姐》的连续剧,将“公关”这个改革开放带来的新名词摆在我们眼前。  

上世纪90年代初,朱芳琼毅然辞去制药厂助理工程师的工作,申请调到企业锻炼。她先后在酒店、畜牧等企业就职。随着人脉的拓展和眼界的提升,她对公关行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放眼全国,仅有北京和上海等一些大城市有本土的公关公司。于是,她自费前往这些地方考察和学习,从中看到了行业的广阔前景。

1993年1月,朱芳琼与朋友合伙创办了一家公关会展有限公司,她也成为桂林最早一批下海打拼的女性创业者。

实际上,那个年代,大多数人对公关行业知之甚少,觉得有些神秘和陌生。在别人看来,她的做法无疑相当大胆和超前。开业时,前来祝贺的亲朋好友还打趣说,没想到看上去有些刻板的她,竟然会选择与本人反差如此之大的公关行业。

至今,朱芳琼仍记得公司成立不久后接到的第一个项目——与市计生委合办一场全国性的交流研讨活动。为此,她跟员工们都铆足了劲要好好干一场。当一切准备就绪时,意外发生了。由于合作方没有做好交接工作,导致对外发出的200多封邀请函石沉大海,仅有五家单位回复将来参会。

“活动还要不要做?怎么做?”朱芳琼迅速在脑海中思考着解决方案。“做,必须做!”既然实际情况与预期不同,那就将全国性的交流会做成本地业务单位的学习会,只是邀请外地的兄弟单位前来交流指导,这样里子和面子都有了。随后,朱芳琼临危不乱,有条不紊地安排布置着接下来的工作,协调解决现场的各种问题。最终,活动得以顺利举行,也得到了参会人员的高度认可。

虽然成功化解了危机,但这次活动也让朱芳琼明白:细节,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一次成功的活动,作为执行方不能忽视当中的任何一个环节,要及时掌握当下的最新状态,才能够游刃有余地解决突发状况。

与此同时,朱芳琼意识到,仅靠自我宣传无法支撑公司的继续运营,更重要的是培养本地商家和企业的“公关”意识,培养市场。于是,她印刷了3万份与公关有关的资料,在接下来一个多月时间里,与另一名合伙人骑着单车上门一家家单位拜访。事实证明,朱芳琼的策略是精准且有效的。渐渐地,一些企业和单位主动上门寻求合作,公司的业务也变得多了起来。如今,公司发展成为本地公关行业的佼佼者。  

“创业对我来说,是自我认知的重组,资源的重组和价值观的重组。”回想这一路的创业经历,朱芳琼感慨颇深。她坦言,创业过程中,天生较为感性的女性难免会出现焦虑的情绪,但焦虑对解决问题没有任何帮助。对于创业者而言,不要抱着一种短跑冲刺的心态去创业,去希望获得成功;一定要将事业看作是一场长跑,充分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板,将长处做到最好,也要永远保持清醒认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70后”:

永不言弃 用勤奋编织梦想

创业人物代表:贺丹

创业领域/行业:新媒体

创业时间:2018年


贺丹 (受访者供图)

“零基础,零经验,没有年轻人朝气的颜值,没有艺术的才能,根本不适合做传媒。”当你满怀信心创业时,面对这样的质疑,是否能够坚持?兴安的贺丹,一个曾休业在家3年的“闲散人员”,她做到了,并打下了一片属于自己的“江山”。

今年51岁的贺丹在银行做过柜台记账,做过英语导游,担任过房产中介公司董事长,工作经历相当丰富。4年前,由于市场经济不景气回家赋闲。本可养尊处优的她却没停止过思考和学习,经过市场调查分析,她将目光瞄向了新媒体视频这一块。虽然“不是科班出身”,此前从未接触过传媒行业,但贺丹肯吃苦,愿意沉下心思钻研,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

创业之初,各种小困难接踵而至。县城里招聘不到合适的影视制作人员,贺丹一人身兼数职,既要招揽业务,又要担任文案策划、摄影和编辑,同时还要兼顾影视效果后期制作,力求用贴心的服务和过硬的质量积攒人气和口碑。

跑业务时,被客户拒绝和误解是常有的事。贺丹说,她听到最多的话是“我们不需要宣传视频,不需要做广告”“等我有钱了再做宣传视频吧”……但她并未气馁,耐心向商户们讲解视频广告的用途和作用,介绍国内外那些因广告而名声大噪的公司和企业。

几个月下来,虽然晒黑了,累瘦了,但她乐此不疲。就这样,县城当地的一些商家被她的热情和真诚打动,和她成为好朋友,从排斥到渐渐接受视频广告,委托她全权代理相关业务。就是靠这种敢拼、敢闯、坚持不懈、越挫越勇的精神,经她一手打理的传媒公司,也一天天地红火起来。

如今,除了为大型房地产开发公司、国际药妆品牌等有实力的商家做过宣传,贺丹的团队还紧跟时事热点,致力于创作正能量微电影,已发布原创作品80多部。

在贺丹眼中,每一部作品面前每一个细节都凝聚了传媒人的艰辛付出,或许并不是每一个东西都是天生的完美,只有靠后期精心的雕琢才能像出水芙蓉一样光彩夺目,但好的创意就是根基,每一个拍摄人员就是砌墙的工人,“或许,这就是这个行业的价值”。

如今,贺丹名下已有三家公司,总公司负责运营和后台数据分析,两家分公司分别负责短视频直播培训和农副产品、家乡土特产销售。2021年,政府部门在孵化基地为贺丹的企业提供了免费的门面,扶持企业发展。“这让我们有更多的精力去创作优质正能量微电影,用更好的服务去回馈商家和老百姓。”贺丹笑着说。

“80后”:

巧用“互联网+” 打工妹变电商达人

创业人物代表:黄秋花

创业领域/行业:电商

创业时间:2017年


黄秋花 记者蒋璇 摄

清早,临桂区两江镇山口村的一间仓库里,七八名女工正忙碌着装箱、打包、贴单……对于这份家门口挣来的每天100块的收入,她们感到十分满意。而这份工作,是“花吃小吉”的创始人黄秋花为她们带来的。

5年前,外嫁到广东的黄秋花看中了当时电商崛起的机会,回到了家乡,做起了“水果电商”。她从零做起,打通两江特色水果与城市市场的供应链,把自己变成了“水果搬运工”,成为一名新型农业创业者。

黄秋花的老家在两江镇二圳村委,由于气候条件优越,整个镇上出产的脆皮金桔和沃柑要比其他地方的甜出1至2个度,可在市场上却是“查无此人”。作为农村长大的孩子,她对水果的热爱自小就有,能不能把家乡的水果做得更加品牌化?这个念头在她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2017年底,回乡探亲的黄秋花在走亲访友时发现,村里有很多四五十岁赋闲在家的中年妇女,她们有大量空闲时间。“家乡有好东西,有充足的劳动力,自己也积攒了网络平台开店的经验,将三者结合,创业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随后,她便放弃打工回乡开始了水果电商供应链创业之路。

对于黄秋花的创业项目,很多人表示不理解时,她却认为能让更多人吃到家乡产的新鲜健康的农产品,并且带动农村妇女就业是一件有成就感的事。

黄秋花回忆说,创业起步并不顺利,没有稳定客流,店铺订单体量不大,仅有300多单,供应链也不稳定。

为此,她经常来到地头田间跟农户们打交道,熟络关系,也经常向业内同行请教,并且通过参加各种展会拓展人脉;同时,注重打造她个人以及产品的IP。而她的日常工作常常也是以“007”的状态持续着。“一周没有休息日,全年无休。”虽然创业很辛苦,但黄秋花却乐在其中,“一刻也没有想过放弃”。

实际上,做供应链并不简单,从源头的筛选到入库前分拣,再到包装和配送……有一套严苛的流程。在她看来,做“品控”是最难的环节,前期需要去水果产地考察,根据水果的大小、颜色进行分级,将品质好的产品筛选出来。而她对品质的坚守,也换来了好的销量,公司现在每年的订单都在10万+以上。

2018年,在家人的支持和村党组织的帮助下,她在山口村建起了一间500平方米的仓库,并于次年正式注册了自己的农产品公司,承包了整个山口村委全年水果销量的20%。2021年,公司被评为两江镇党建示范电商品牌。

“好的产品需要一个通道,而我就是搭建这个通道的人。”黄秋花笑着说。目前,她的客户已经覆盖到了北京、上海、广州以及江浙一带。未来,她的目标是把家乡产的水果供应到全国。

除了对农业事业有所期待,如今已是入党积极分子的黄秋花也希望传递给更多的年轻人一种声音——“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带着互联网知识和经验,回到家乡从事农业创业,投身农业,从事农业,为乡村振兴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泛90后”:

不以“业小”而不为

创业人物:吴琦雯

创业领域/行业:餐饮

创业时间:2015年


吴琦雯 记者蒋璇 摄

2015年,从国外留学归来的吴琦雯,婉拒了国内几家大企业抛出的橄榄枝,喜欢“折腾”、爱挑战的她毅然回到桂林创业。在接连尝试了家装建材、服装和美容等领域后,她成为一个整日与海鲜、油烟为伍的泰式餐厅女老板。创业的这些年,充满艰辛,充满欢笑也充满泪水,她调侃着说自己从“萌妹子”变成了女汉子。

作为一个泰餐爱好者,吴琦雯希望将自己的爱好和创业结合。2018年,怀揣着这个美好的心愿,她前往泰国曼谷,在这个融合了泰国各地菜式风味的城市学习泰餐制作。

2019年,学成归来的她着手准备开店事宜。光是找门面,她就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尽管只是一间40平方米的小店,但对装修的每一项内容事无巨细,她都要参与。

经过2个多月的精心准备,吴琦雯位于市中心的第一家小店开业了。一开始,生意出人意料地红火,可渐渐地变得不太稳定,她的心情也随着店里生意的起落而时好时坏。家人和朋友见状,纷纷劝她把店盘出去,全都被她一口拒绝。

为了让店里的生意再次回春,吴琦雯开启了打鸡血模式,她不断地向前辈同行请教,专心研发新菜品,有时一种菜品要试验几十次,直到她自己觉得“就是这个味”。

吴琦雯认为,她目前80%的幸福感都来自工作,“野心不能支撑一个人走很远,但热爱可以”。在吴琦雯看来,自己踏上创业旅程,并不是盲目的,她显然对于自己的定位和优势有清晰的认识。由于当初学习的就是酒店管理专业,吴琦雯利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经营过程中结合实践,不断摸清了餐饮业的经营方法,生意也逐渐有了起色。  

在店里,吴琦雯不仅是老板、采购员,还常常客串“大厨”、服务员。“我的拿手菜是冬阴功汤、黄咖喱大虾等。”而热爱社交、热爱沟通,也为她的创业之路增添了不少助力。

如今,吴琦雯的小店虽然已经搬迁至漓江边,但店里已拥有了不少回头客,有的食客甚至每天都来就餐。食客们笑称她是“美女老板”。“一开始都喊我老板娘,后来才知道我是老板。”吴琦雯说她给自己定下一个要求,那就是必须保证给顾客提供的都是新鲜的食材。

吴琦雯说,普通人心目中的海归,应该是衣着光鲜亮丽,从事的也是“高大上”的行业,似乎实验室、金融街才是海归应该待的地方。而投身普通、传统、“微小”等行业的海归创业者,往往不被重视,甚至还会有人对他们产生误解。

对于这些,吴琦雯表示她并不在乎:“路是我自己选的,餐饮行业也是我热爱的。把美食分享给更多人,这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我有信心和热情将它一直做下去。”如今,吴琦雯正努力做出规范的菜品标准及经营标准,希望能尽快多开几家分店。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淄博美食网免责声明
1.版权归淄博美食网或原作者所有;
2.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3.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我们依法保留追究权等。客服微信/QQ:50265055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帖

懒得打字嘛,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右侧内容,后台自定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